2013/12/09

無明實性即佛性

淨名經云。佛說婬怒癡性。即是解脫。又云。不斷婬怒癡。亦不與俱。
淨 名經中有說道:佛說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解脫性(婬、怒、癡統稱無明,它的體性即是解脫性(佛性)),也就是說,婬、怒、癡是自性(佛性)顯現的虛妄相。自性(佛性)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以世間法來說,即是解脫相。佛又說,不必去斷婬、怒、癡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。但也不要被婬、怒、癡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,所迷惑、牽引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,而墮入生死輪迴之中。

(按:因為婬、怒、癡(無明)是八識中種子,遇緣顯現的虛妄相,並非實際。緣滅,婬、怒、癡也無。所以不需要去斷除,但可由專心一意觀察自心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,是如何的生起,與如何的滅去。你將會了知婬、怒、癡(無明)是無端虛妄的生起,就像你糅眼睛時,你看見空中生起的花影像一樣,這些空中花的影像,在你揉眼睛時,無端生起。滅去了,也是沒有什麼原因的滅去。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生起、滅去,也像空中花的影像,的生起、滅去一樣,沒有什麼原因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的境相滅去,不再生起。當下便可證得自性(佛性),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因為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所以也就不必,再麻煩的去用什麼方法,來使它解脫。)

故云得之者隱。傍之者現。
所以說:執取婬、怒、癡(無明)相為實有,而要去斷除者。或是被婬、怒、癡(無明)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的人。其自性是被婬、怒、癡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著,而不能了知,自性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若能不被這些,無有原因,生生滅滅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,去造作一切業。而能靜心一意的觀察,自心的婬、怒、癡,是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虛妄相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體現出自性(佛性),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

若於婬怒癡。情生味著。得其事者。則道隱。
若是對於婬、怒、癡(無明),這些虛妄相,於心中生起貪愛執著。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的人。那麼這個人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。就被婬、怒、癡這些虛妄相所覆蓋著,不能顯現。

若傍善觀之。了其性者。則道現。
若是能善巧專心一意的觀察,自心的婬、怒、癡,是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,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影像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體現出,自性(佛性)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了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這時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即顯現。
雖了而不著。故云亦不與俱。
雖然了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也就是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。但在自心上又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。所以說行者,必須不被婬、怒、癡,這些虛妄相,迷惑、牽引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。而在自心上,又能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
(按:上句即是不一不異,不即不離,中道義;空心義)

若非久行根熟菩薩。方能理事無礙。
若不是經過長久修行,善根圓滿,機緣成熟的菩薩。才能夠在法理與事行,這兩方面,能互相融攝。沒有窒礙不通,難行之處。

如先德偈云。久種善根深。逢塵塵不侵。不是塵不侵。自是我無心。
就好像以往的高僧大德,有偈說道:經過長久的精進修行,努力耕耘播種,善根深厚的人。當他遭逢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現前時。看起來,好像是這些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害、擾亂、染著他一樣。 其實不是這些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害、擾亂、染著他。而是那個人,對這些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。沒有生起貪愛、執取、攀緣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心罷了。

信心銘有云:

欲取一乘,勿惡六塵,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

2013/12/03

不要去想他

永明和尚曰。此重玄門。名言路絕。隨智所演。以廣見聞。唯證方知。非情所解。若親證時。悉是現量之境。處處入法界。念念見遮那。若但隨文義所解。只是陰識依通。當逆順境時。還成滯礙。遇差別問處。皆是疑情。

如鹽官安禪師問講華嚴大師云。華嚴經有幾種法界。對曰。略而言之有十種法界。廣而言之重重無盡。鹽官舉拂子云。是第幾重法界。大師俛首擬答之。鹽官訶曰。思而知。慮而解。是鬼家活計。日下孤燈。果然失照。出去。

予聞華嚴宗曰。勝熱婆羅門。火聚刀山。是般若無分別智。彼疏義者。如葉公畫龍。真龍忽見。投筆怖走。 

出定入定

問:「每聽人言,有很多和尚在家人,坐著十天八天不吃飯,名為入定,是何道理?」

答:「我今將智隍禪師故事相告,

智隍禪師廣居長坐,亦策禪師造庵問云:『汝在此作什麼?』

隍曰:『入定。』

策云:『汝云入定,為有心入耶?抑為無心入耶?若無心入者,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,若有心入者,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。』

隍曰:『我正入定時,不見有有無之心。』

策云:『不見有有無之心,即是常定,何有出入?若有出入,即非大定。』

隍無對,良久曰:『師嗣誰耶?』

策云:『我師曹溪六祖。』

隍云:『六祖以何為禪定?』

策云:『我師所說,妙湛圓寂,體體如如,五陰本空,六塵非有,不出不入,不定不亂,禪性無住,離住禪寂,禪性無生,離生禪想,心如虛空,亦無虛空之量。』語見《壇經》,

假如見性之後,自性是如如不動的,行住坐臥穿衣吃飯,一切應酬,都是定中,

才是大乘定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