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名經云。佛說婬怒癡性。即是解脫。又云。不斷婬怒癡。亦不與俱。
淨 名經中有說道:佛說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解脫性(婬、怒、癡統稱無明,它的體性即是解脫性(佛性)),也就是說,婬、怒、癡是自性(佛性),顯現的虛妄相。自性(佛性)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以世間法來說,即是解脫相。佛又說,不必去斷婬、怒、癡,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。但也不要被婬、怒、癡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,所迷惑、牽引,隨之起舞。起心動念。造作一切業。而墮入生死輪迴之中。
(按:因為婬、怒、癡(無明),是八識中種子,遇緣顯現,的虛妄相,並非實際。緣滅婬、怒、癡也無。所以不需要去斷除,但可由專心一意,觀察自心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,是如何的生起,與如何的滅去。你將會了知,婬、怒、癡(無明)是無端虛妄的生起。就像你糅眼睛時,你看見空中,生起花的影像一樣。這些空中花,在你揉眼睛時,無端生起。滅去了,也是沒有什麼原因,的滅去。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生起、滅去,也像空中花的生起、滅去一樣,沒有什麼原因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的境相滅去。當下便可證得,自性(佛性)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因為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所以也就,不必再麻煩的去用什麼方法,來使它解脫。)
故云得之者隱。傍之者現。
所以說,執取婬、怒、癡(無明)相,為實有,而要去斷除者。或是被婬、怒、癡(無明),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,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的人。其自性是被婬、怒、癡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著,而不顯現,自性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本來面目。若能,不被這些無有原因,生生滅滅,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,去造作一切業。而能靜心一意,的觀察自心婬、怒、癡,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,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,的虛妄相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體現出,自性(佛性)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
若於婬怒癡。情生味著。得其事者。則道隱。
若是對於婬、怒、癡(無明),這些虛妄相,於心中,生起貪愛執著,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。造作一切業的人。那麼這個人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。就被婬、怒、癡,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著。不能顯現。
若傍善觀之。了其性者。則道現。
若是能善巧,專心一意的觀察,自心婬、怒、癡,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,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影像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顯現出自性(無明),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了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這時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,即顯現。
雖了而不著。故云亦不與俱。
雖然了,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但在自心上,又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,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。所以說,行者必須不被婬、怒、癡,這些虛妄相,迷惑、牽引,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。但在自心上,又能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,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
(按:上句即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中道義--->空心義)
若非久行根熟菩薩。方能理事無礙。
若不是,經過長久修行,善根圓滿,機緣成熟的菩薩。才能夠在法理與事行,這兩方面,能互相融攝。沒有窒礙不通難行之處。
如先德偈云。久種善根深。逢塵塵不侵。不是塵不侵。自是我無心。
就好像,以往的高僧大德,有偈說道:經過長久精進修行,努力耕耘播種,善根深厚的人。當他遭逢,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,現前時。看起來,好像是,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犯、擾亂、染著他。 其實不是,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犯、擾亂、染著他。而是那個人,對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沒有生起,貪愛、執取、攀緣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心罷了。信心銘有云:
欲取一乘...勿惡六塵...六塵不惡...還同正覺
淨 名經中有說道:佛說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解脫性(婬、怒、癡統稱無明,它的體性即是解脫性(佛性)),也就是說,婬、怒、癡是自性(佛性),顯現的虛妄相。自性(佛性)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以世間法來說,即是解脫相。佛又說,不必去斷婬、怒、癡,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。但也不要被婬、怒、癡這些(無明)的虛妄相,所迷惑、牽引,隨之起舞。起心動念。造作一切業。而墮入生死輪迴之中。
(按:因為婬、怒、癡(無明),是八識中種子,遇緣顯現,的虛妄相,並非實際。緣滅婬、怒、癡也無。所以不需要去斷除,但可由專心一意,觀察自心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,是如何的生起,與如何的滅去。你將會了知,婬、怒、癡(無明)是無端虛妄的生起。就像你糅眼睛時,你看見空中,生起花的影像一樣。這些空中花,在你揉眼睛時,無端生起。滅去了,也是沒有什麼原因,的滅去。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生起、滅去,也像空中花的生起、滅去一樣,沒有什麼原因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的境相滅去。當下便可證得,自性(佛性)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因為原本清淨自在,沒有被繫縛住。所以也就,不必再麻煩的去用什麼方法,來使它解脫。)
故云得之者隱。傍之者現。
所以說,執取婬、怒、癡(無明)相,為實有,而要去斷除者。或是被婬、怒、癡(無明),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,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的人。其自性是被婬、怒、癡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著,而不顯現,自性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本來面目。若能,不被這些無有原因,生生滅滅,的婬、怒、癡(無明)虛妄相,所覆蓋、迷惑、牽引,去造作一切業。而能靜心一意,的觀察自心婬、怒、癡,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,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,的虛妄相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體現出,自性(佛性)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
若於婬怒癡。情生味著。得其事者。則道隱。
若是對於婬、怒、癡(無明),這些虛妄相,於心中,生起貪愛執著,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。造作一切業的人。那麼這個人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。就被婬、怒、癡,這些虛妄相,所覆蓋著。不能顯現。
若傍善觀之。了其性者。則道現。
若是能善巧,專心一意的觀察,自心婬、怒、癡,無有原因,虛妄的生起,與無有原因,虛妄的滅去。當這些婬、怒、癡(無明)的影像,滅去的當下,反而能顯現出自性(無明),原本的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。了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這時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,即顯現。
雖了而不著。故云亦不與俱。
雖然了,知婬、怒、癡的性(體性),也就是,原本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但在自心上,又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,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的自性(佛性)。所以說,行者必須不被婬、怒、癡,這些虛妄相,迷惑、牽引,而隨之起舞,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業。但在自心上,又能不執著,有一個所謂的,清淨自在,無縛無脫,的自性(佛性)。
(按:上句即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中道義--->空心義)
若非久行根熟菩薩。方能理事無礙。
若不是,經過長久修行,善根圓滿,機緣成熟的菩薩。才能夠在法理與事行,這兩方面,能互相融攝。沒有窒礙不通難行之處。
如先德偈云。久種善根深。逢塵塵不侵。不是塵不侵。自是我無心。
就好像,以往的高僧大德,有偈說道:經過長久精進修行,努力耕耘播種,善根深厚的人。當他遭逢,婬、怒、癡等六塵境界,現前時。看起來,好像是,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犯、擾亂、染著他。 其實不是,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不能侵犯、擾亂、染著他。而是那個人,對這些婬、怒、癡等,六塵境界,虛妄假相,沒有生起,貪愛、執取、攀緣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心罷了。信心銘有云:
欲取一乘...勿惡六塵...六塵不惡...還同正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